現(xiàn)代的中小學校園建筑設計,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手法、方式,通過創(chuàng)造豐富多樣的建筑空間去激發(fā)學生的創(chuàng)造力和行為模式。
1、人文情懷下的校園空間
比如某中學新校區(qū)的設計,建筑設計師將各種建筑形態(tài)注入了豐富的歷史元素,體現(xiàn)了多元化的教育理念。校園設計中營造的長廊和下沉庭院等空間將建筑的邊界模糊活化,充分的開放邊界,為學生的活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度。封閉的教學空間與開放庭院的結合,體現(xiàn)出的不僅僅是教學的秩序與自由地活動交流的完美融合,更體現(xiàn)出我國傳統(tǒng)書院文化與新型開放的教育思想的碰撞與融合。
在整個校園當中,單體建筑的設計并無張揚的個性,但是其組合形式和構景手法卻給人步移景異的感覺。設計當中對于傳統(tǒng)院落元素的提取和再設計使現(xiàn)代的教育空間同時具有傳統(tǒng)文化的氣韻。在一系列以院落為中心的整體規(guī)則下,個體的差異在整體中相聯(lián)系相融合,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間法則。而架空與廊下空間的應用使不同院落之間的空間相互滲透、精神互相交流,空間表達的更加輕盈和放松,賦予校園建筑空間更加自由多樣的解讀與定義。
2、街區(qū)化的校園建筑設計
比如在某小學校園的建筑設計當中,學校并不單純的被看作一個簡單的建筑,而是將校園看作一座微型城市,一個微縮的小社會。因此,在校園的設計當中,各種類似城市空間的廣場、街巷等場所可以被營造。設計在的初期按照秩序、興趣、釋放三種不同性格的行為活動將校園分為三個區(qū)域,與之相對應的功能分別是普通教學單元、多功能教室群和音樂美術教室、室外活動場地,截然不同的空間形式為校園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選擇。
3、運動線索下的校園空間
某小學的主要建筑空間被分為上下兩個主要部分,上面的部分設置為普通教室、辦公室等規(guī)整的重復的功能模塊,并將其南北向布置以滿足采光和通風要求;下面的部分設置圖書館、體育館、食堂和活動室等更加開放的功能,并將其東西向城市展開。在下部分展開的建筑當中,一些運動場地穿插其中,并用一組加寬的400米跑道串聯(lián),這樣在整個展開的下部空間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界限,學生的各種活動場景加以穿插疊加,成為最具有活力的展開面。打籃球、跑步、嬉戲打鬧在這里隨處可見,為了將這種活力四射的場景展現(xiàn)給城市,學校的院墻被設計成為透明界面,內外兩側都設計成風雨長廊供人們停留,為人們提供更多停留的機會,也將校園的陽光快樂傳遞給城市空間。
4、環(huán)境策略下的校園空間
在某中學的校園建筑設計中,花園和農田的自然形態(tài)被引入其中,在高密度的城市之中讓學生獲得珍貴的自然體驗。校園的地面形態(tài)采用更加自由多樣的形態(tài)設計,漫步其中,學生可以更加隨心所欲的探索自然的奧秘;高層空間與底層空間的連接使自然在不同的高度層面之上任意蔓延,與建筑相融相生。花園的設置使校園中的自然空間最大化,成為教學空間和交往空間的延伸。另外為了喚醒學生心中對土地的最深層次的含義,設計將試驗農田置于屋頂,令學生在種植中感受自然的樂趣,也將此塊土地最原始的農田本質記錄于新建校園之中,保留了土地的歷史記憶。
5、功能集約化的校園空間
比如某中學進行集約化建設,形成指狀的公共綠帶和巨構的建筑形態(tài),為學生的活動開展預留出盡可能多的區(qū)域,將活動與景色相結合相融入,提升了與自然互動的機會和頻率。對于建筑的功能布置采用分層式的布置手法:上層將教學的功能核心單元集中布置,保證良好的日照和通風;中層布置相對公共的功能,如食堂、公共教學、體育館等,作為學生活動轉換的中間層次;下層則將體育室、游泳館等對采光要求不高的功能空間集約布置,有效地節(jié)約了用地面積,同時保證足夠的活動空間需求。
在整體建筑布局上,設計采用開放式的生長結構,教學組團由中軸主空間聯(lián)系多個功能組團聯(lián)結而成,中軸主空間將各個功能空間聯(lián)系在一起,空間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和開放性,體現(xiàn)出一種可生長的有機態(tài)勢。
總之,在當今的教育理念下,中小學校園建筑設計需要創(chuàng)新,校園空間需要更具特色,讓學校不再是曾經的“工廠”,而是學生們理想中的樂園。